怎么联系400块的快餐-如何找当地品茶群,同城附近品茶,51pcmc品茶论坛

全站搜索
中文中文 | EnglishEnglish

焦作云台山

时间:2018-03-31 15:10   浏览:34

  云台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80平方公里,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2004年云台山被评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8月27日,云台山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合作协议,缔结为姐妹公园。目前,云台山是河南唯一一家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で?、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八个国家级称号于一身的景区。

  云台山景区包含有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万善寺、子房湖、猕猴谷、茱萸峰、百家岩、叠彩洞等十一大景点。云台山坐拥秀美山水,涵养深厚文化,扎根太极圣地,盛产怀药药材,是一处山水养眼、文化养心、太极养气、医药养生、民俗养性的中国养生地。

山水养眼

云台山以山称奇,因峰冠雄。茱萸峰是历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圣地,这里植被茂密,古树参天,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3%,植物种类达1400多种。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海拔1297.6米的茱萸峰顶,北望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使人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慨。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此峰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句。

云台山以水叫绝,因峡显幽。峡谷奇观红石峡,集秀、幽、雄、险于一身,融泉、瀑、溪、潭于一谷,外旷内幽,奇景深藏,素来享有“盆景峡谷”的美誉。太行秀水潭瀑峡,密布瀑、泉、溪、潭,流水跌宕声声,潭瀑相映成趣。泉瀑峡山雄水秀,峰高瀑急,落差314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云台天瀑”就位于泉瀑峡尽头,上吻蓝天,下蹈石坪,宛若银河飞落,犹如擎天玉柱,蔚为壮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实地考察景区后感叹到:“我不得不承认,云台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地质公园。它给我的印象是一部乐章,是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响乐?!?/span>

云台山概况1 (1).jpg

文化养心

云台山不仅拥有秀美的山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也很丰富。从东汉起,云台山备受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垂青,并为魏晋名士所经营,道家所开发,南北朝以后逐渐由儒释道三教在此合流共处,世世代代为众多文人墨客、四方名流聚散地。地处茱萸峰极顶的玄帝宫,自古就流传着真武大帝在此修行成仙的民间故事,与南顶武当遥相呼应,被人称为“北顶”。始建于明代的万善寺位于茱萸峰翠屏峰脚下,是佛家教派临济宗祖庭。云台山百家岩是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精品景点,汉献帝刘协曾在此避暑游乐,纵情山水。魏晋时期,史称“竹林七贤”的嵇康、刘伶、向秀、山涛等七位文人雅士曾隐居百家岩竹林长达二十余年,并先后结识孙登、王烈等隐士,留下了“孙登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等遗迹,百家岩也成了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发祥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百家岩写诗《题两百涧》,发出“又疑武陵溪上源”的赞叹。

云台山概况1 (2).jpg

太极养气

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功夫名拳,发源于焦作温县陈家沟,三百多年来,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演化出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诸多流派,目前在全世界参练总人数达3亿多人,成为最受欢迎的世界第一运动。

陈式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的特点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动作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具有锻炼肌肉、舒经活络、调整呼吸、平心静气的作用,长期练习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向游客展示正宗的陈氏太极拳,云台山景区邀请曾多次卫冕国际太极拳的陈式太极拳嫡传弟子,每天在小寨沟景区内定时表演,柔中带刚、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观看和赞赏。

云台山概况1 (3).jpg

医药养生

云台山草木丰茂、植被多样,生长着地黄、菊花、牛膝、山药、连翘等多种珍贵中草药,唐代大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曾在云台山一带活动,并留下“药王洞”遗址。以“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为代表的四大怀药,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瑰宝,素以药材地道、疗效独特而号称“怀参”,早在春秋时代怀药就是向王侯进献的贡品?;骋┎唤龀┫?,而且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明朝怀药就已出口东南亚,在国际市场上广受赞誉,日、美称其为“华药”。

云台山地区特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怀药独特的药性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怀药药膳养生文化,包括蜂蜜山药、蜜汁鸡头参、牛膝炖土鸡、巧拌地黄丝、十足全虫、连翘茶等融合当地特色的云台山美食。

云台山概况1 (4).jpg

民俗养性

在云台山景区内,分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太行古村落,风貌原始、民风淳朴、风俗独特,是体验原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座落在云台山深处的一斗水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存明、清时期民居数十间,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别具韵味,吸引了众多驴友和民俗爱好者到此体验民俗民风。青龙峡内的双庙村、陪嫁妆村等独具特色的古山村,景色秀丽、环境清幽,书写了世外山乡的浓浓乡愁,是最适宜的乡村生态旅游休闲之所。

云台山概况1 (5).jpg

地质构造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脉最南端,中国地貌第二台阶与华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处。在地质构造方面,云台山地区位于中朝克拉通南缘,是华北克拉通上几个太古宙古陆核出露区之一,处于新生代东亚裂谷系渤海湾裂谷盆地的西缘,具有34亿年的岩石记录和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代克拉通结晶基底形成时期,中新元古代拗拉槽发展阶段,古生代克拉通盖层形成时期,中新生代陆内造山、盆-山构造地貌演化时期等多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寒武纪-中奥陶世稳定浅海陆台沉积、石炭纪-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

地质地貌 (1).jpg

其主要地质构造特征有: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挤压造山阶段。这时的构造环境与美国西部弧后压缩区的情况十分类似,即是由岩石圈板块应力传递而形成的构造现象。由于基底块体压缩使上覆层产生“断褶隆起”。在隆起的顶部断裂发育,块体破碎,剥蚀严重。但由于基底硬化程度和盖层沉积厚度差异,特别是不同地点受力大小、方向的不同,变形特点因地而异。这次构造作用在太行山区发育了北北东向雁列褶皱带,华北裂谷带内主要形成了北东向的右行雁列轴北斜和大型向斜。总体而言,太行山区褶皱的发育强度由北向南有减弱的趋势,至太行南缘地区褶皱两翼地层倾角一般不超过15o,褶皱断面形态极为宽缓。云台山地质公园位于区域上任村上八里复式的西翼,任村-上八里复背斜南端抬升幅度较大,轴向10oN~15oE,微向北倾伏,两翼为不整合在太古宇之上的盖层沉积岩系,岩石倾向东或西,倾角5o~15o。区内地层总体倾角平缓,多表现为舒缓波状起伏。

地质地貌 (2).jpg

断裂构造

区域上的深大断裂构造宏观上分为两组:一是华北裂谷西侧一组;另一组是裂谷转换带北缘的一组?;绷压任鞑嘁蛔槎狭汛ㄈ未澹髌铰薮蠖狭?,青羊口大断裂及邢台-安阳-新乡大断裂等。其走向为NNE,构成华北裂谷带与太行山隆起带的分界线。该断裂带于中生代形成,初期表现为逆断层性质。到古近纪的伸展作用使其重新开裂活动,从而形成上盘向下滑动的正断层,一般落差1500~2000米,最大落差5000~6000米,沿断裂带有新生代玄武岩喷发。裂谷转换带北缘的一组断裂带,以焦作-商丘深断裂带为代表。焦作一带走向近于EW,新乡以东偏转为NW-SE,断面南倾,为一南盘下降的高角度正断层。该断裂带垂直落差西部小,东部大,一般为1000~2000米,最大可达6000米。东段分布有喜马拉雅期玄武岩、安山岩及酸性火山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与辉长岩,为一条长期活动的切壳断裂。

地质地貌 (3).jpg

不整合界面 

不整合界面是区域构造变形的重要表现之一,它表示一个地区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了沉积间断和生物演化上不连续,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反映。其中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上下两套岩层间不仅有明显的沉积间断,而且两套岩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反映出这一地区在下伏岩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且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变形已经使得下伏岩层的产状产生掀斜和褶皱。云台山地区发育的不整合界面主要有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与太古宇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寒武系与云梦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石炭系与中奥陶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界面。

地质地貌 (4).jpg

地层分布

园区地层分布较为齐全,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均有见及,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太行山小区。其中以早古生界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分布最为广泛,是太行山脉的主体地层。它们记录了华北地台自太古宙以来海陆变迁和构造运动,反映了太古代的陆核形成到陆块的增生,从碎屑岩垫板(新元古界)-碳酸盐岩盆地形成(寒武系-奥陶系)-前缘三角洲-陆间盆地的演化(石炭系-二叠系)过程。

地质地貌 (5).jpg

地貌概况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转折的东南隅,北东向太行山前断裂与东西向济源-开封断裂互相迁就,形成了比较开阔的弧形断裂带,由北东逐渐转向东西,NE、EW、SN、WN组断裂活动表现相当强烈,太古宙、元古宙地层都升至地表,层崖叠嶂,气势雄伟,直上秦晋,吞东南之云雾,集西北之雨雪,是太行山区地表流水最为丰沛的地段。各组断裂的交切,加之暴雨溪流的冲刷,更有硬度、成分多变的岩层,峡谷纵横,泉瀑飞泻,山峻林密,物种丰富,成为中国第二地形阶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质地貌 (7).jpg

云台山世界公园地处中朝地台的核心部位,根据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八一水库和白龙潭钾长花岗片麻岩锆石Shrimp测年结果,本区或附近存在着古太古界地块,并经风化剥蚀,在本区形成沉积,并在太古宇晚期和元古宇初期变质成长英质花片麻岩。在嵩阳运动(25亿年左右)形成陆核,吕梁运动(18亿年左右)形成稳定地台,进入以升降运动为主的长期稳定时期。中元古界云梦山组为滨海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后上升造成长达5亿年的沉积间断,继后是寒武系紫红色泥页岩和灰绿色泥页岩、泥质灰岩、白云岩、鲕状灰岩等厚达500~600米的浅海相红色碎屑岩沉积。中奥陶纪之后,地壳再次上升,风化剥蚀,在马家沟组灰岩顶部形成广泛的厚度不等的风化壳,形成铝土矿、铁矿。有古岩溶现象。其后则是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的含煤系沉积,但已不是本区的重要成景地层。直到中生代后期-新生代(约1.6亿年6500万年来),本区在燕山云去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强烈差异升降,北部快速抬升,南部强烈下降,逐渐形成了中国大陆的三级地形阶梯中的第二级台阶。外力地质作用,不同地层岩性和不同方向的断裂节理,发生风化和剥蚀,崩塌和沉积,精雕细刻出了美丽的云台山稀世景观,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地质遗迹。

清晨的阳光 李茁_副本.jpg

总之,云台地貌正是在上述古老稳定地块的基础上,经长期垂直运动,保留了巨厚水平岩层,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高角度正断层和多组垂直节理裂隙,在重力、流水、冰冻作用下,形成残丘(峰)、原面、断崖长墙、肩阶、宽谷、围谷、瓮谷、谷中峰丛、峰墙、峰林,及隘谷、障谷、巷谷、线谷,侵蚀阶地和沉积阶地,和间其间的溶洞、钙华悬泉、瀑布、跌水等呈层带状组合的一样个性鲜明的特殊地貌形态。

豹回头 李军彦_副本.jpg

地貌特征

残丘孤峰 

见于太行山顶秦晋高原面之上,孤立碳酸盐峰柱,峰丘高100~300米,大小不一,有的断续分布在高原面顶上形成驼峰状或城垛状碟状,远望似万里长城。其中可见不多的溶洞。茱萸峰顶及其附近等处都可见。

p88九峰相聚待重阳_副本.jpg

原面(秦晋高原面、太行山顶面) 

本区高原面1100~1300高程。太行山由北东走向转向南西,山势渐低,高原面(山顶面)略微北西倾,奥陶系碳酸盐岩和石炭系煤系地层形成丘陵起伏,越近山前陡坡,切割越剧烈,形成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灰岩的断崖、长墙、峰丛、峰林、峰墙和深切峡谷。向原面迅速变成残丘孤峰分布的缓坡面,其残峰顶面在1300余米??纱肀厩碧ㄆ诤蟮牟杏啵湎抡共脊憷?,形成向北西倾斜的高原面。后期下切的河谷形成阶地,基本上可与太行山南侧河谷阶地对比。

地质地貌 (16).jpg

断崖 

太行山面向平原侧,常常有近直立的陡壁悬崖,高50~300米不等,延伸可达500~5000米,多由中寒武统张夏组巨厚块状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灰岩,及中元古界云梦山组石英岩状砂岩在近垂直断层、列隙、节理的控制下,因其下部夹薄层泥页岩或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和其上的角度不整合面古风化壳,抵御流水淘蚀或裂隙渗水使泥质岩软化形成扁洞,上面负荷过重使裂隙张开破裂垮塌。这也是本区河流向源侵蚀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断崖还出现在沟谷的岸壁。

地质地貌 (18).jpg

长墙 

在长墙形成时可能有一组或两组平等断裂使之切成一系列平等断崖的岩石板片,流水侵蚀使有的岩石板片凸出成峰墙状,或者相邻水系侧蚀形成壶穴,使之变薄甚至蚀穿成穿洞或天生桥。进一步可坍塌,形成锯齿状峰墙。厚度一般1~5米,多则10余米,两侧直上直下的悬崖,有时高达100米,延长超过10公里。但也有的很短,残存于山脊或斜坡,可成群出露,十分秀丽壮美。

地质地貌 (12).jpg

肩阶(肩状阶梯) 

形成长崖的地层中,有时夹泥质或泥灰质薄层夹层,或者有不整合等薄弱层;在流水冲刷、淘蚀或者沿裂隙孔穴下渗的地下水的浸蚀,使之变软,流蚀形成额洞、脚洞、扁洞后,上部岩层换稳,重力崩塌,特别是裂隙密集发育时,坍塌可形成一宽窄不等的平台状长廊,窄的1米,宽的达30米左右,其发育在宽谷两壁最好,也是峡谷展宽最为常见的方式。

山环水抱云台美   吴惠玲_副本.jpg

宽谷、围谷(瓮谷) 

地壳上升运动停止或变缓后,河流侧蚀作用加强,原障谷隘谷展宽,岸壁侵蚀崩塌,形成阶地或肩阶,坡度变缓;越向下游,其河谷愈宽,本区宽谷大多呈U字形,云台山地区大多数河谷上部都具宽谷的特征;在河流流经断崖的附近,若两组节理裂隙同时发育,崖壁两组断裂崩塌,形成Ω形围谷,半圆形,半径50~300米,天然回音壁。

障谷、隘谷、巷谷、线谷、悬谷、套谷(谷中谷) 在云台山地区河流的某些地段,特别是厚层状的石英砂岩、白云质灰岩中,由于裂隙或节理密集,岩石破碎,在地壳上升或因气候变湿而下切,侵蚀作用加强时,在原宽谷询问或侧壁形成狭窄的新谷地;基本上无阶地发育,构成两岸陡立的峡谷。因其出现在宽谷底部而称套谷(或谷中谷),如在河谷高差较大的裂点处又形成悬谷,流水飞泻即成瀑布。

壶穴 在河谷裂点下方可急弯的凹岸,或软硬岩石变化的河道地段,出现一些大小不一的凹坑,在的5~10米直径,深3~5米,小的仅数十厘米,后期砾石在其中旋转磨蚀,使之肚大口小,似瓮状。当其壁磨穿后形成石梁、天生桥等造型。

p14-15秀水洗就丹崖色 丹崖相伴水更深_副本.jpg

峰墙、峰丛、峰林 

本区的上寒武统炒米店组中厚-薄层状灰岩,在强烈挤压中产生了一组X节理,十分发育。当其出露于宽谷岩坡或谷底,有时在谷肩顶面上,由流水冲刷重力崩塌形成,峰墙长100~10000米,高50~200米,厚10~50米,水平岩层互相叠置,顶部成平台或阶梯状,但高低错落,形成齿状,峰墙进一步垮塌,相邻几组形成峰丛,装点着宽谷。当河流沿裂隙节理组合下切,特别是继承先期河曲的蛇曲河谷继续快速深切,这些峰丛就发展成峰林。多见于河谷底部,以青龙峡、峰林峡、净影寺一带最为典型。这种峰墙、峰丛、峰林不同于广西桂林、云南石林。本区地质作用以流水冲刷、重力崩塌为主,不属于岩溶地质作用,而桂林、石林,则以地下水和流水溶蚀作用为主。

峰林峡_副本.jpg

岩溶地质景观 

本区历地壳上升较快,地层水平,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加之气候属温带,时干时潮,雨量集中成暴雨,化学风化不强,物理风化流水冲刷剧烈,岩石崩塌最为明显,所以岩溶作用不是本区最主要的造景地质作用。但在合适的构造位置,也有一些岩溶景观。

p33山石无意 流水有情_副本.jpg

1.溶洞:地下水冲刷和溶蚀形成,分三层,高度1100~1300米,800~600米,300~100米,洞体长度不大,较为简单,有时因裂隙切过而形成天窗,成近等距排列,为地表水下渗的通道,向下也可形成水潭,洞体长30~100米,高1~5米,无明显的“厅”,较直,很少见多层洞和弯曲洞,石笋、石钟乳少。但有几个洞底有砾石层,其上下有厚薄不等的钙板沉积层理发育,砾石大小磨圆度都有较大变化,可能是从落水洞天窗上冲下来沉积形成。

地质地貌 (14).jpg

2.钙华:地下泉水溶解碳酸钙带出地表,在岩壁形成钙华沉积,为肺叶状30~50厘米长,层层叠叠,集中分布。在钙华叶体之上,常有苔藓水草植物生长,或者树叶残枝积淀,被后期生成的钙华包裹。久而久之,钙华体增大,形成被状或锥状,高数米,甚至数十米,宽几米。这主要决定于悬泉的高度、宽度和出水口的形态等;当泉水从碳酸盐洞穴直接流入河道,则在下游近处河床里结成钙华砂,有的在水草上积淀,在跌水处钙华集中沉淀成被状,有时厚达2~3米,也有在河漫滩岸边积沉形成钙华,板层理纹理清晰,有时见冲刷现象,或夹石英砂层或砾石层,夹植物的残枝叶片和螺类遗体。

p6红石峡-虽是清流 却比乳汁_副本.jpg

水体地质景观

地壳的迅速抬升,断裂节理成群发育,软岩层夹层的出露,使河谷中出现众多跌水,高则3~5米,低则数十厘米,以至于在潭瀑峡头314形成米的天瀑;拐弯和跌水及软岩层部有很多壶穴产生;不同方向节理控制也可形成曲流,但本区不少河流的曲流则是继承性的,个别点曲流颈被冲刷洞穿,还可形成牛轭湖、离堆岩等地貌形态。

红石峡河谷中除六级侵蚀阶地外,基本未形成其他类型阶地;但其他河段则有六级基座阶地、内迭阶地等,反映了构造阶段性抬升和气候的变化。

p46-47泉瀑峡-天上霓裳曲 人间大瀑歌_副本.jpg